欢迎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

时间:2018-05-30 20:22:58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我校已有60余年的建设历史,特别是经过近十余年间的建设与发展,在学术水平、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及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2001年批准为二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批准为青岛市重点建设学科(作物学)。依托本学科 建有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旱作技术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耐盐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作物栽培学与育种学岗位,1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实验室。

       学科以作物重要性状形成机理与新品种培育、作物种子质量与保优技术等为研究方向。针对半湿润易旱区干旱、高温、盐碱、多病等作物生产的现状,以水、肥高效利用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和挖掘作物品种资源的优势,重点研究小麦、玉米、花生和甘薯等作物的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等重要性状的形成机制,发掘相关重要功能基因,研究育种新理论和新方法,创制新种质,培育新品种。紧密围绕半湿润易旱区农业生产对于高质量种子的迫切需求,针对影响种子质量各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生产需求,重点研究小麦、玉米、花生、甘薯等作物的种子生物学、种子贮藏与加工、种子处理新技术、种子生产系统和新技术、种子质量检验与控制技术等。

       在种质资源创新与研究方面,构建了小麦、玉米、花生、甘薯等主要农作物的近缘野生种与栽培品种的作图群体,采用分子标记追踪选择技术发掘野生种质中的抗逆、高产与优质基因,借助阶梯式杂交与标记辅助选择手段聚合有利基因,选育出集多个优良性状于一体的农作物种质材料。其中“花生耐旱品种资源的筛选与研究”、“花生品种资源的搜集、研究、保存与利用”、“小麦优质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分别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在分子育种方面,开展了花生遗传转化研究,建立了有效的花生转化体系和野生型花生的基因文库,花生基因工程研究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基因精细定位、整合、表达及选择标记基因删除技术等大豆转基因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一套复合针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技术体系,获得抗除草剂和抗旱的转基因大豆植株,其中针刺法进行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获得国际专利;在作物体细胞杂交研究方面,首次在国际上获得了甘薯同一不亲和群内品种间体细胞杂种及甘薯与其杂交不亲和的近缘野生种间体细胞杂种。

       先后培育出鲁玉4、8、10、16号、莱农14、LN3、LN1、LS201、莱农糯6、10号、莱农糯7823等11个玉米品种及H21、L1029等20多个自交系;审定鲁麦17、莱农8834、莱农9214、青麦6号、青麦7号等5个小麦品种,青麦6号、青麦7号品种选育及推广获得2016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培育的花生品种鲁花11号,分别于1998和199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至今为止推广面积最大的花生品种,另外在专用、特用花生品种选育方面有所突破,“专用花生新品种创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三年来,本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8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3 部。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以及山东省“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等计划项目20多项。

   阅读:0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    邮编: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