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

青岛农大:战疫情!党员科技特派员先锋在行动

    2020-02-10 18:46:08 作者:周维维 刘宁 来源:农学院          浏览数:0

  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全力打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期,有一支党员农学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他们一边自觉防护战“疫情”,一边坚守科研服务一线,用独特方式践行初心使命。

  玉米育种团队:疫情中留守基地坚持南繁育种

  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要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

  南繁,是我国作物育种的专有术语。意思是利用海南冬季大陆所不具备的光温条件对育种材料进行繁殖加代。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加快育种进程,而且可以利用不同生态土壤环境杂交后代进行加压筛选,寻找到适用性广的材料,提高育种效果。

  对青岛农大玉米育种团队而言,寒假是冬季最为繁忙的时段。寒假伊始,团队多人来到海南进行南繁育种。忙到年关,其他成员返青,因正值海南玉米授粉高峰期,李玉斌和赵延明两位教授继续留守。谁也没想到,疫情爆发,他们就这样“滞留”在了海南。

  为配合疫情防控要求,他们第一时间辞退原本临时雇佣的负责授粉的工人。辞退工人后,授粉任务就全部落在专家自己肩上。为保质保量完成科研任务,在赵延明教授基地,他起早贪黑、攻坚克难,每天早上7点带早饭下地、晚上19点收工。白天观察、记录、分析每株玉米生长状况,从中挑选出抗病、抗虫、抗倒伏、抗旱、耐高温等符合现代育种目标的植株,对这些植株进行套袋授粉,及时将它们繁殖保存下来。晚上收工后,就加紧处理白天收集的数据、制定第二天计划,每天都忙到半夜才休息。除了从事紧张忙碌的科研工作,赵延明教授还见缝插针利用微信群等工具为农户解疑答惑、提供技术指导。

  让人无法想象的是,从事了一辈子玉米育种工作的赵延明教授,其实是个严重的花粉过敏症患者。授粉期间,他需要长期忍受浑身瘙痒难耐。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他主持或参与选育出并经省级以上审定玉米新杂交种10余个,主持选育的高产和高抗玉米粗缩病新品种“青农105”以1000万元价格转让经营许可权,创造了这一领域的历史记录。

  “在哪儿过年都是过年嘛!今年赶上这个情况,那就在做好个人防护、保证健康的基础上忙呗。保证科研不断线,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赵延明说。

  同样“滞留”南繁基地的李玉斌教授,他的实验基地在乐东县黄流镇,“作为党员,我们既是疫情防控示范员,又是科研创新战斗员。疫情面前更要不忘初心、坚守岗位,才能无愧于一名合格的党员科研人员。”李玉斌表示。

  小麦专家:关键期网上支招人闲地不荒

  当前是疫情防控关键期,也是小麦生产管理关键期。做好小麦生产技术管理,对保障今年小麦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具有重要意义。该校小麦专家穆平教授时刻不忘“科技特派员”身份,虽居家防控仍心系麦田,立春当天,他根据当前农业生产状况撰写了一份《当前我省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通过网络渠道分享给本学院对口帮扶的全省多地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送来一场云上“科技及时雨”。

  据穆平介绍,一过“立春”节气,山东省冬小麦将陆续返青拔节,正是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的关键时期。根据他和团队成员前期调查情况看,今年山东省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土壤墒情适宜,但也存在苗情不平衡性大、部分麦田旺长、播种偏晚等问题,同时气候不确定性大,对抓好麦田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穆平教授建议农民朋友春季田间管理宜突出因苗因地、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一控(控旺防倒)、一促(促弱转壮)、二保(保壮苗稳健、保墒情适宜)、三防(防倒春寒、防病虫草害、防渍害),构建合理群体,稳穗争粒增重,奠定夏粮丰收的基础。

  穆教授的线上服务刚一推出就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很多农民朋友和种粮大户马上在群里讨论起来,及时将近期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请教。即墨西七级东村种粮大户孙建青说:“当前正值小麦生产管理关键期,按照穆教授的‘高招’来做,今年小麦长势肯定错不了。”

  更多科技特派员:电话网络“把脉问诊”助春耕

  这几位无论身在何处、何种情况下都坚持工作的农业专家,都是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第二教工党支部的党员。这个支部是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首批山东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支部现有党员23人,其中农学博士21人,科技特派员17人,服务范围覆盖山东省内的青岛崂山、即墨、胶州、西海岸新区、平度,以及省外的甘肃陇南、内蒙古等地,服务领域涉及小麦、玉米、花生、甘薯、中药材等。他们既是扎根三尺讲台的育人导师,又是活跃“三农”一线的作物专家,每年寒假都积极发挥优势深入一线服务农事春耕,因地制宜开展培训、指导技术难题、对接产业服务。

  面对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做好防控的同时,虽不能深入田间地头,他们就把技术指导“搬”到了家里,电话、网络成了热线,利用微信群、朋友圈等第一时间联系农户、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对小麦田间管理、玉米春播、花生和甘薯育苗、中草药种植等给予技术指导。

  第二教工党支部书记张恩盈也是一位省级科技特派员,前几天他就东营市春季简易大棚糯玉米播种前的准备情况进行了电话调研、提供技术指导,并通过微信群为德州市陵城区义度口镇200多名农民朋友进行线上技术指导,提醒农民朋友与疫情抢时间,及时做好春播和田间管理,为粮食的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农学院党总支书记、省级科技特派员张玉梅负责的一个省级科技扶贫团分队主要推广粮油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还承担着青岛市科技局定向扶持甘肃陇南的中草药专项,疫情发生后她第一时间与当地龙头企业和农户联系,调整了原定种植方案,提供精准科技服务。

  在农业生产关键时节,更要发挥好科技特派员作用。受疫情影响,青岛农业大学及时创新开展网络化、多媒体、电讯化社会服务,建立了覆盖200个山东省指定贫困村的11个团队微信群和1个区域科技服务微信群,创建了无接触式、精准化的特殊时期社会服务新模式,学校专家教授们已经线上解决近50余项农业生产技术问题。

 

编辑:郝晓宁

责任编辑:郝晓宁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    邮编: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