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

赵振东:造就伟大科学家的不是才智而是品格

    2015-04-17 00:00:00           浏览数:0

       他,挨饥过荒,受过苦难,曾经到最边远的新疆建设兵团劳作十五年;他,做过研究,拿过奖项,三十年内育出济麦系列4个品种。他就是为我国小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于3月28日受聘为青岛农业大学特聘教授。
一、为改变老百姓贫苦现状志愿学农
       赵振东从小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1942年出生的他在少年时期就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大饥荒。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现状被他看在了眼里,放在了心里。于是成绩优异的他毅然决然报考了农学院,想要凭自己的能力为老百姓解决饥荒问题。当时班里的班干部曾找他谈话,希望他能修改自己的志愿,选择一条更好的道路。但这个建议被赵振东拒绝了。“我知道我当不了官,搞不了政治,但是搞科研我绝对拿得下,搞生产我同样能拿得下,我第一志愿就是南京农学院,我这一辈子就是务农。”
       “人应该有志向,更应该矢志不渝”。赵振东把这句话奉为人生准则,时时刻刻践行着。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进入南京农学院后的他变得更加勤奋了。他在图书馆中阅读了上千册书籍,为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文化内涵。“图书馆老师让我读的、没让我读的书我都读了,世界名著都看过。当时理解不了《战争与和平》,我就反复读了好几遍。也许你觉得这些书对我的工作没有帮助,但我觉得很有用。”

二.、积极面对人生是强者的法则
       无论生活怎样磨砺自己,赵振东都不曾向生活妥协。大学毕业后,赵振东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远赴新疆,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作物良种繁育工作,一干便是十五年。谈起在新疆的日子,赵振东颇有感慨。他坦言那时候日子过得不能再苦,在那里他经历过大沙尘暴,吃不饱挨过冻,干过一上午能坏掉两双手套的重体力活。“我在新疆工作的时候,一次生病在宿舍,被别人误认为装病。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在宿舍是病在农场也是病,那就干脆去农场继续工作算了,结果反而得了个‘带病工作’的模范称号。”十五年艰苦劳动没有磨灭他在科研的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反而使他练就了坚韧不拔和诚恳务实的精神,还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经验,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现代年轻人经常因为小挫折就垂头丧气,赵振东院士希望大家能有乐观积极的态度。“很多事我们也许不能选择,不如就乐观地对待,我艰苦别人也艰苦,心里面还是有一点点安慰的。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在‘熬’,但‘熬’也可以有积极的态度。”赵振东表示,如果没有这十五年的兵团生涯就没有现在的自己,他很感激那段岁月经历过的艰难困苦。

三、青少年应该先自省,后修身
       谈到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只顾提高交际能力却忽略专业知识这个问题时,赵振东认为这两方面对于一个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作为学生应该先全面谨慎地剖析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对自己进行“补短”。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赶上时代的步伐,不要被时代所淘汰。“大海是一滴滴的水组成的,然而任何一滴水被单独拿出来都会蒸发得很快。”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争取成为全能的人才,农学院的孩子更应该去多多参加生产实践,而不是一味地读死书。这并不表示理论知识不如实践知识重要,而是要求新时代的青少年全面发展,不仅要多读书提高学习能力,也需要参加生产社会实践来提高交际能力。
       针对目前大多数学生对未来选择的困惑,赵振东表示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选择也需要努力,然而无论成功与否,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青少年代表祖国的未来,要有理想,有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觉悟。同时,赵振东也告诫大家要务实,不要一味空谈理想,要结合实际考虑自身的情况,去认真地对待人生。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    邮编: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