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8 16:38:53 作者:王睿 来源:农学院 浏览数:0
万亩试验田是她挥洒汗水、报效国家的地方;整洁的实验室是她刻苦钻研、探索奥秘的场所;三尺讲台是她教书育人、播种希望的舞台。她,就是对于目标有执着追求的王晶珊老师。
坚定理想守初心
什么是初心呢?对于王晶珊老师来讲,农学就是她的初心。王晶珊老师于1982年在青岛农业大学获得农学学士学位,而后扎根农学专业。辛苦耕耘数载后,为追求更高层次的学术水平,她远赴日本鹿儿岛大学深造,于1998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回到自己热爱的故土,扎根于祖国科研的第一线。
农学是王晶珊老师读大学的第一志愿。无论是求学还是科研之路上,她始终怀着对农学的满腔热忱。“喜欢做的事情,绝不感到累。”她这样说道,“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定不移地向着一个方向前行。”
王晶珊老师表示,虽然留学多年,但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心中不忘党和国家的辛苦培养。一毕业就听从党的号召回到祖国的怀抱。“毕竟家的感觉只有在祖国才能感受到。”王晶珊老师用实际行动真真切切地诠释了什么是“只有在生孕、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才会有创作的灵感”。她用自己的坚韧与执着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带着自己的理想与初心在农业道路上砥砺前行。
砥砺前行担使命
王晶珊老师于2003年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回国后,她一心投身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从事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多年来,王晶珊老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坚持科研和学术创新,攻坚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始终奔走在花生、甘薯遗传育种研究工作的第一线,身影不离田间。
当谈到使命这个话题时,王晶珊老师表示,自身承担着多重角色:作为一名教师,她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农学方面的人才;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的使命就是在科研道路上艰苦奋斗,不畏惧困难,用自己的实绩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她用实际行动来彰显了当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王晶珊老师以对科学的严谨认真,对农学的执着向前,对教育事业的倾心奉献,切身演绎着“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青岛农大精神,也着实写意了一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唯美画卷。
求真务实干实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在学术研究上的兢兢业业,造就了王晶珊老师今日的成绩。她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甘薯同一不亲和群内品种间体细胞杂种的再生成功,以及获得了甘薯与其杂交不亲合的近缘野生种间体细胞杂种,为亲本选配和野生种的有效利用以及开辟植物新的育种方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王晶珊老师还承担花生研究工作,在花生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融合、遗传转化、分子标记及基因克隆等方面进行研究,确立了花生组织培养高频率植株再生体系及原生质体解离、纯化、融合和培养方法。近年来,王晶珊老师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作为青岛农业大学首届劳动模范,王晶珊老师始终坚持用知识服务三农的理念,切实解决了甘薯脱毒苗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将生产的脱毒原种无偿提供给山东省各县市的农民。与此同时,她经常走访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生产状况,“她经常在地头上和农民朋友一起吃饭、聊天,一点儿教授架子都没有。”这是当地村民对她的评价。王晶珊所到之处,都真真切切做到了为农民服务,切实解决了生产难题,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书育人满桃李
除了常年奔赴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之外,在青岛农业大学的各个教室里也可以看到王晶珊老师忙碌的身影。她从未忘记自己身为老师的使命和责任。王晶珊老师于2019年获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优秀人才。
王晶珊老师在科研工作之余,还承担了6门本科生的及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任务。她亲切地谈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就是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师使命,科研和教学二者在我的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不可或缺的。”
“每年到播种和收获的时候,王老师都亲自带我们到田间工作。为抢收抢种,早饭、午饭就在地里吃,晚上天不黑不收工,经常晚上9点才吃上饭。感觉自己真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让我们感动的是,王老师比我们妈妈的年纪还要大,却一直在地里和我们一起忙里忙外。”王晶珊老师的一位同学这样说。在学生眼里,她是一位推动祖国农业发展的科研带头人,是一位勤奋朴实的农民,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
王晶珊老师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学和遗传学,而她的教学内容也是与其相关的,对此她表示,科研成果会渗透教学内容,二者联系起来,使得她在任教过程中会更加的得心应手,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科研前线。
王晶珊老师在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上从未止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科研道路上从未止步,为中国农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教书育人道路上从未止步,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
编辑:郝晓宁
责任编辑:郝晓宁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 邮编: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