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

科技支农 你我同行 ——农学与植保实践团实地走访田间地头

    2015-08-24 00:00:00           浏览数:0

    7月29日,农学与植保学院“服务新农村 助力新梦想”社会实践团在东营市利津县毛坨村村支书张玉亭、学院硕士生导师、东营黄河三角洲学者(特聘专家)王健林和院分团委书记姜涛的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走访调研并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调查。    
    毛坨村是黄河三角洲区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重度盐渍土,作为探索滨海重盐碱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模式基地,6年来,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此次“服务新农村 助力新梦想”实践团主要围绕王健林老师的科研成果展开调研,对耐盐花生、耐盐葡萄以及近年来取得突破成果的稻鸭共生进行了详细了解。王健林老师带领实践团来到自己建设的耐盐花生试验田,他耐心给大家讲解种植耐盐花生的新型农业模式。通过筛选500多个品种,采用膜下滴灌的浇灌模式以及中耕松土栽培管理方式,近年来,不仅有效缓解了黄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更是使花生大面积增产,农民收益获得保障。小麦和花生间作更是实现了粮油一体化的丰产。通过引进耐盐葡萄品种5个,建立1500亩的耐盐葡萄基地,从细胞水平开展林果对盐机理研究,毛坨村村民获得了一条有效的致富道路。棚内葡萄每亩比天然葡萄增产5000万斤,无需人工修理,对人力资源的消耗少,从而提高了效率。
    稻鸭共生,即“黄河漫滩有机稻鸭鱼鳖畜耦合生产系统方法”,作为王健林老师最得意的科研成果之一,已经建立了2000亩规模的示范基地,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王健林老师指着大片的稻田,感慨到:“这片稻田未来的发展一定可以给这里带来不小的经济收益。”目之所及,稻田,鸭子,白鹭,藕池,一切看起来和谐、美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通过深入田间地头的走访调研,使实践团成员收获颇丰,增强了成员们的认知能力和专业知识,更好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    邮编: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