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2:08:22 作者:文|吕梦真 图|吕梦真 路洋 浏览数:0
为深入了解生物肥料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实践,推动技术创新与农业绿色发展深度融合,7月21日至22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智汇生物肥研用,赋能任城新振兴”实践服务团在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孙占伟,副院长刘义国的带领下,前往济宁市任城区开展实践调研。
7月21日,实践团首站到访山东爱福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地考察肥料生产线,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微生物发酵核心技术及智能化生产流程。企业负责人介绍,其创新研发的系列生物肥料产品已在全国多个农业产区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与当地合作的产业扶贫项目中,通过"定制肥料+技术指导"模式,有效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实践服务团在会议室召开座谈会,爱福地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祥胜、研发总监王志远出席会议。会上,魏祥胜首先回顾了公司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企业从初创到逐步成长为行业中坚力量的奋斗历程,重点阐述公司产品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紧扣国家农业发展趋势,持续聚焦绿色、高效肥料研发。孙占伟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表示肯定,并建议进一步深化“高校+企业+农户”协作模式,加快先进技术的田间转化。刘义国指出,可依托学校试验基地开展肥料效能对比试验,优化产品性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7月22日上午,实践团前往王军庄村,与村第一书记王体兵、村委代表及爱福地企业人员召开座谈会。王体兵重点介绍千亩梨园产业的种植规模、梨产品加工流通、以及文旅融合等产业链延伸成果。双方围绕城乡差异应对、民生保障措施、土地矛盾化解等乡村建设议题展开探讨,并就“青年返乡”活力释放与研学基地优化方向交换意见。
座谈会后,实践团分组走访了村内的梨树种植户,通过一对一访谈详细了解梨树种植中的肥料使用习惯、生产成本控制及收成效益等实际情况,并引导村民填写专项调查问卷,内容涵盖生物肥料认知程度、农技指导需求以及对“村企合作”模式的建议等,为分析梨园产业与生物肥技术适配性积累了鲜活案例。
7月22日下午,实践团到访杜海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杜贻伟。杜贻伟介绍了当地以分户模式种植水稻、小麦和甜瓜的情况,提及旱稻因效率和产量表现较好逐渐推广,农作物主要由农户自行销售且农药使用量较少。双方围绕爱福地公司通过村企合作提供定制肥料助农降本增收、助力品牌打造等情况展开交流。
交流结束后,团队结合当地种植结构特点,针对性地对水稻种植户、甜瓜种植户开展分类采访,重点询问不同作物在施肥周期、肥料选择标准及绿色种植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细节。同时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农户对生物肥料的接受度、使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对农产品提质增收的具体诉求,进一步完善了对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调研数据。
此次调研为校地企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搭建了务实桥梁,也为生物肥料技术创新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立足专业所长,在肥料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等维度持续深耕,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 邮编: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