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

青岛农大学子三下乡:金银筑梦 花漾平邑

    2025-08-01 22:40:48 作者:孙璐瑶           浏览数: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校资源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7月21日至24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金银筑梦”实践服务团走进“中国金银花之乡”山东平邑,以“科技赋能产业、红色引领振兴”为主线,开展金银花产业全链条调研,通过科技赋能、红色教育、电商探索等多元路径,为平邑金银花产业升级注入青春智慧,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科使命。

躬行沃野:摸清产业链痛点堵点

  三天的实地调研中,实践团走访郑城镇、流峪镇8家企业、10余个合作社和80余户农户,用脚步丈量产业困境,用笔尖记录真实诉求。田间地头,队员们蹲在烈日下,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数据勾勒出产业三大痛点:人工成本占比超80%压垮利润,深加工比例仅11.12%制约附加值,58岁的平均年龄折射劳动力断层。

  “要是能机械化采摘,我就能扩大规模了!”郑城镇种植户蒋广东摩挲着金银花枝叶,道出了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在调研过程中,团队不仅关注到流峪镇苗泉村因旱情导致30%减产的数据,还深入挖掘金炜中药材合作社出口产品的技术瓶颈。针对这些问题,团队精心组织了金银花深加工科普宣讲,系统讲解分子提取、功能性成分开发等前沿技术。“原来金银花不仅能入药,还能变成护肤品原料!”一位社员在听完精制工艺讲解后,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图为团队学生在郑城镇四合村农户家里进行走访调研。陈丹阳供图

电商新路:架起促农增收致富桥

  在山东茗日红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任洪敏的创业故事和实践团队的直播初体验,生动展现了电商如何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任洪敏从返乡创业的迷茫到成为电商“领头雁”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实践团。她依托平邑县金银花特色资源,借助直播电商打破地域限制,将产品销往全国,不仅实现个人创业梦想,更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她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需要扎根土地的坚守,也需要拥抱数字经济的魄力。

  在茗日红的现代化车间里,金银花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最终成为一罐罐清香四溢的花茶。而直播镜头前,队员们初次化身“带货主播”,在任洪敏的指导下,从生涩到熟练,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的产品推介:“这款金银花茶采用头茬花苞制作,汤色清亮、回甘悠长……”真实的电商场景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直播不仅是销售手段,更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

  图为团队学生在山东茗日红茶业有限公司直播间进行直播带货。王一冰供图

红色铸魂:汲取乡村振兴新动能

  调研期间,实践团专程赴八路军115师桃峪高干会议陈列馆参观学习。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将队员们带回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94岁的抗战老兵王清海声音洪亮:“那时候,我们靠的是信念和团结。”老人眼中的坚毅,仿佛穿越时空照亮了年轻一代的担当。

  “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今天的和平,我们更该用知识回报这片土地。”实践团队长梁一诺在交谈时动情地说。红色教育让抽象的沂蒙精神变得鲜活,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图为团队学生与抗战老兵王清海进行交谈。陈丹阳供图

青春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这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领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仅是口号,更是责任。返程时,副队长王梦菲望着连绵的金银花田,在心得中写道:“产学研的种子,唯有扎根泥土才能生长;青春的价值,正在于将学术成果化作田间地头的生机。”

  14名队员用专业所学破解产业链短板,让科技与情怀共同滋养这片土地。正如团队口号所言——“金银筑梦,花漾平邑”,这群农科学子正以青春之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图为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金银筑梦”实践服务团全体指导教师、学生合影。陈丹阳供图

编辑:刘宁

责任编辑:刘宁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    邮编: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