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3 23:12:57 作者:图文/ 来源:农学院 浏览数:0
7月28日至8月1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科技助力绿色农业,青春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在东营市进行了为期5天的支农调研工作,针对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毛坨村等多个村庄的新型绿色农业的绿色发展状况展开调研。
实践队员们深入农田,熟悉当地情况,明确调研方向,最终确定从绿色高效种植制度、盐碱地改良与治理技术两个方向进行,大家分为两组合理分配任务,努力实现精准调研。
全体队员跟随指导老师走进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观察绿色高效种植制度研究与示范,走进试验田,调查作物的生长状况,对比绿色高效种植制度作物与非绿色高效种植制度的作物长势,对绿色高效种植作物的亩产量和年产量做好统计,并与往年非绿色种植模式的产物进行总结对比。队员们对绿色高效种植制度下的作物种植方法、种植种类、气候条件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业基础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库。根据调查得到的作物生长数据,整合农业基础数据库,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将其进行推广。
实践中,实践队员进入到农民家中,深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新技术应用情况以及农民们对未来农业发展、技术推广的一些希望和建议。调研结束后,实践服务团把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整理成数据,邀请专业老师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在山东以及其他地方盐碱地进行推广,得到当地村民的广泛支持。
与此同时,实践服务团还召开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质量兴农宣讲会。课题指导老师前期对实践队员进行科学的实践技能培训,指导老师提前给各实践队员讲解他的实践基地基本情况,以及实践基地各种种植措施和遇到的问题,并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色高效种植制度做出个人的见解,带着实践问题深入社会实践基地,在调研过程中找到解决的答案实践团队实地考察完之后,就调研过程中所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与指导老师相互交流、探讨。找到解决的办法形成一份宣讲报告,联系村委会成员组织村里的农户进行一场思想兴农宣讲,通过思想兴农,加强农民对新思想的了解,促进质量兴农,推动乡村振兴。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推广高效绿色种植制度,制度的推广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土地开发利用的成本的同时提高粮油作物产量,显著提升盐碱地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盐碱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为全国盐碱地绿色开发提供样板。
编辑:王冠颖
责任编辑:鲁晨晖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 邮编: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