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1 23:02:09 作者:图文/魏庆洋 王冠颖 来源:农学院 浏览数:0
为推广绿色高效种植制度和现代农业,实现质量兴农,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同学们的专业应用能力,7月30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科技助力绿色农业,青春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于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毛坨村等地开展支农调研。
盐碱地花生栽培技术、稻鸭共生有机水稻生产模式等多个绿色高效农业种植模式,与当地生态环境经多年的适应调整,将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二元结构改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饲料作物可以青刈青贮的特点,安排合理的茬口,构建“粮-经-饲”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两年四熟、一年三熟复种轮作高效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降低土地开发利用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新型种植制度在高产的基础上实现高质,整体经济效益比现行种植制度每亩增效 500 元以上。近而将此制度向山东省盐碱地地区进行推广,实现质量兴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队员们通过了解普通农业种植方式与绿色高效农业种植方式的差异,明确适宜当地农业发展的具体种植方法,为当地村民的农业收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农学人支农路,一直稳步前进
实践服务团冒着炎炎烈日出发了,前关村生态休闲农场内的工作人员对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实践服务团的到来表示极大的欢迎。到达目的地正值正午,烈日当头,实践队员们本着“应用于专业,服务于三农”的原则,立即投入支农调研活动中。他们分工合作,实地查看此前科研成果的推广开展情况,收集当地村民调查问卷。对当地玉米、水稻、果树等栽培农作物进行细致观察,明确其生长优势、典型生长病症,并收集当地村民调查问卷,有效率地将该地区作物品种、生长情况和设施规划进行了合理的分类,为实现该地区的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农学院教师孙筱璐带领队员们考察当地玉米生长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庆洋摄)
队员们深入水稻田,细致观察水稻锈病,了解其发病原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庆洋摄)
花生耐盐品种,向盐碱地进军
队员们了解到,地处黄河边,这儿的土地大多盐碱化。在花生品种的选择上,王健林教授通过实验室内筛选与田间筛选相结合的方式,把在实验室筛选出来的品种,拿到田间进行实验,筛选出产量大、效益高 、质量优的品种,作为生产上的耐盐品种,并且采用新的技术,使得种植产量显著提高。
实践服务团向当地村民不断推广宣传此高效种植方式,让他们明确在地理环境因素制约下适合该地发展的优良品种,改善目前存在的花生种植问题,真正实现绿色高效。
汀罗镇土地盐碱化现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庆洋摄)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王健林教授试验示范基地标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庆洋摄)
王健林教授向队员们讲解抗盐碱花生品种的生长状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庆洋摄)
稻鸭共生模式,向绿色高效看齐
稻鸭共生,是王健林老师最得意的科研成果之一,适合于黄河漫滩有机稻鸭鱼鳖畜的系统生产”,目前已建立了2000亩规模的示范基地。队员们跟随村民走到水稻田里,几只鸭子便不经意的游走于水稻间隙。通过对种植户的询问,鸭子的加入,使得水稻栽培过程的多个生产环节由鸭子来承担,除草、增肥、省工,真正实现生态种植下的共赢。不禁感慨到:“这片稻田未来的发展一定可以给这里带来不小的经济收益。”
稻鸭共生模式图
绿色农家旅游,向休闲生态发力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所经之村无不未发展旅游业。汀罗镇的圣水人家、渔汀湾等多个休闲生态农场牢牢把握宜农宜游、幸福汀罗的工作总目标,以七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重点,不断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就渔汀湾休闲渔业公园来说,该项目以渔业水产为主,以生态农业为辅,围绕罗氏沼虾养殖、瓜果种植、餐饮娱乐、休闲垂钓、户外拓展等项目进行综合开发。队员到达此地时,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到处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显现出日后该地旅游业的发展定会蒸蒸日上。
实践服务团全体队员、渔汀湾休闲渔业公园工作人员于展牌前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冠颖摄)
此次调研活动顺利结束,实践队员们支农调研汀罗镇多个村庄,实践了专业,了解了社会,深切感受了农业科技发展对现代农业带来的便利和学好现代农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要的是,同学们令当地村民意识到绿色高效农业种植的重要性,使他们更加深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编辑:王冠颖
责任编辑:鲁晨晖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 邮编: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