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

码头农耕记心头,耐盐新农开新篇

    2018-07-31 00:00:33 作者:图文/魏庆洋 王冠颖 来源:农学院          浏览数:0


  为致力于现代高效农业研究与开发、新农村建设与规划等方面的科技攻关,7月29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科技助力绿色农业,青春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来到了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参观“铁门锁浪”历史文化主题展馆,了解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同时,队员们在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王健林教授的带领下,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种植现状。

  走入铁门关,码头农耕文化记心头

  推木轮小推车、推石磨、套牛车、转练.....队员们纷纷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他们的高超的制作技术。在王老师的讲解下,队员们深刻学习展馆内的老式农具,仔细观察并记录的同时,深刻体会到老式农业用具的费时费力性,意识到现代农业要想稳步发展,必须推广普及机械化耕作。其中一位队员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老式农具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虽然现在已经不适应机械化耕作了,但是仍然能从中吸取到有用的地方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借鉴。”

  

  耐盐试验田,新型农业模式开新篇

  实践服务团的此次调研,主要围绕王健林老师的科研成果展开展。随后,实践服务团来到自己于毛坨村建设的耐盐试验田,对耐盐花生、耐盐葡萄等进行了详细了解。

  耐盐花生的膜下滴灌、浇灌模式以及中耕松土栽培管理等新型农业模式让队员们好奇不已。采用耐盐品种,利于缓解该区域黄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不仅如此,更利于花生的大面积增产,确保实现实现了粮油一体化的丰产,通过引进作物的耐盐品种,建立1500多亩的耐盐作物基地,从细胞水平开展林果对盐机理研究,毛坨村村民获得了一条有效的致富道路。作物增产了,农民就富了。

  盐碱地种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队员们基本能够利用所学理论去解释一些农业生产中的现象。经过此次亲身体验,大家更加坚定了作为农学人的信念: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服务于农业现代化。

 

 

编辑:王冠颖

责任编辑:鲁晨晖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青岛农业大学    邮编:266109